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交換學生326天--荷蘭奇幻旅程155頁

一年的交換旅程終於告一段落了,心情沉澱了一個多月,還是決定盡快將這段在歐洲的生活分享給即將到荷蘭交換的朋友及學弟妹們。也作為當兵出社會面對現實前的ENDING. 以下參雜了許多個人看法,如果與你的看法不一也請多包涵。

A.《緣起》
  當初無意間看到商學院海外交換學生申請公告,公告上的照片非常吸引人,對於從小在鄉下長大且沒出過國的我,認為此機會能讓我大開眼界並且是充實自己的好機會。商學院眾多交換學校中,選了荷蘭葛洛寧恩大學為申請的第一志願。除了嚮往歐洲生活以外,主要考慮到語言問題,對於不太擅長第二外語的我而言,荷蘭是我的第一選擇,因為荷蘭號稱歐洲非英語系國英文最好的國家。再加上,交換的系所為經濟商學院,又符合我的科系,即使大家都說這所學校是有名的大當鋪,很有可能無法如期畢業,但沒見過世界百大的我還是想嘗試看看,因此選了荷蘭這所當鋪學校。

◎當初就是被這棟建築物所騙

B.《關於格村Groningen
   一談到荷蘭,大家想到的不外乎是風車、鬱金香、(大麻、紅燈區XD)以及腳踏車,荷蘭是個腳踏車非常密集的國家(連警察、郵差都騎腳踏車),而格羅寧根又是荷蘭數一數二腳踏車密集的國家,由於57%的旅遊以單車為工具,因此被稱為「世界單車之都」。此外,每年大量的國際學生到此交流學習,建立了這裡的多元文化背景。相較於前一個學期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城交換,這裡的國際學生遠多於奧城,同時也能認識更多有個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



C.《關於格大the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根據2015上海交通大學最新發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裡面,荷蘭格國寧根大學位於世界第75名。荷蘭的高等教育裡分為四個等級,第一是大學,再者科技大學,根據當地人的說法,高中也有分很多等級,要念到大學,高中則必須也要是Tier One 才行,因此上了高中後也就決定了日後升學的等級了,有點殘酷,但事實就是如此。這也難怪荷蘭十多所大學裡面幾乎都有進入世界百大。

◎取自2015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行ARWU


D.《荷蘭的學制》
  荷蘭學制一學期兩階段裡(Block A.B),經濟商學院的專業課程我修讀了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BE),比較國家經濟探討(Comparative Country Study)。同時文學院也有開放給交換學生相關荷蘭語及荷蘭文化的課程,我除了修讀荷蘭語還選了兩門文化課程,荷蘭黃金時期(Dutch Golden Age)以及荷蘭現代科技(Making Modern Science in NL)

  葛大的規定是一個階段最多只能修四門課(一門皆為5 ECTS),換句話說一學期最多可以修到40 ECTS。然而,以大多數的交換生而言,整學期修四門就很厲害了。關於課業問題,其實開始修課前就已經耳聞,會非常辛苦。然而,實際體驗了才知道,超級辛苦。打個比方,如果東吳經濟系平均課程難度是6(平均而言,非全部都如此),那葛大大概是9-10分左右的難度,因為半學期就要把一整學期甚至一整年的課程結束,課程密集且緊湊,因此已經不像在東吳「是否能拿高分的問題了」,而是「能不能過都是個問題了。」

  最後整學期我過了Block A的人力資源管理,這門課相對簡單但也不容易,半個學期光念這門就已經飽了。另外兩門荷蘭文化課程,上課前覺得這些課應該就是交換生過不了專業課來修這個賺學分的。但真正修了之後,才發現誤上賊船了!一個禮拜有幾十頁的文章和文獻要讀,不是十幾頁是"幾十頁",雖然上課討論時還可以稍微哄騙一下教授和同學,但沒念文章的樣子很快就被拆穿了。

 再者,個人認為台灣學生(至少東吳學生)到格大上課比較不能習慣的就是每門課都會有很多paper要交,少則一、兩千字,多則五千字以上!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交換生只求過一門課的原因了,因為太難了,而且出國交換還有比念書更重要的事。


平時圖書館也擠滿了人,一位難求

◎第一堂課,將近500人的大講堂

E.《荷蘭生活經歷》
●食
  來到荷蘭,個人認為進步最大的就是廚藝方面。在台灣(尤其台北)九成以上的人都是外食主義者,因為物價相較歐洲真的不貴。然而,荷蘭食物不僅僅貴,而且非常沒有飲食文化,簡單來說「可以吃就好」就是荷蘭人的飲食哲學。除了填飽肚子外,廚房也是社交的好地方,能個品嘗來自世界各國的食物,這是留學生宿舍所特有的。
 荷蘭人口密度不像台灣那麼稠密,格羅寧跟又是荷蘭數一數二的學生村,荷蘭人注重環保,幾乎人手一輛腳踏車,除了環保以外,每天都能運動並沿途欣賞荷蘭的景致。

到荷蘭後愈來愈會擺盤了

●派對
  歐美國家,Party是學生生活中非常不可或缺的一環。不管是大家一起在廚房搭伙或是到酒吧、夜店喝酒都是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元宵節在學生宿舍舉辦的華人元宵趴。還記得那時是三月初,原本只是約一些朋友一起做湯圓、聊天,沒想到貼心的朋友竟然記得隔天是我的生日,忽然拿出生日蛋糕一起慶生,我作夢也沒想到,居然有機會和那麼多人一起在國外過生日!我覺得一生可能就這一次有辦法這樣了,最印象深刻的生日派對。

認真搓湯圓的大家

大家超級Enjoy

元宵湯圓趴大成功

感謝Poukei&Chikwan的驚喜

●夜店與活動
  也有許多活動專門辦給大學生的活動,像是語言交換、廚藝大車拚、International DinnerHitchhiking、國際夜店趴等等,都是增進國際學生間互動的好機會。一開始都會積極參加,怕沒機會認識朋友,但到後來會發現活動好多、好累!

格村知名的夜店Club KOKOMO(摳摳摸XD)

●種族議題
 關於多元文化這方面,美國與荷蘭都是種族大熔爐,就我自己體會是荷蘭相較於美國種族歧視更為嚴重,或許是因為美國是移民國的關係,種族歧視大多放在心裡,不會直接表現出來;然而,荷蘭以及眾多歐洲國家常常直接表現出來。

 舉個例子,有一次在荷蘭境內搭火車,由於搭的是末班車,警察都已經下班了,忽然有一群醉漢跑到我們車廂內挑釁我們,即使我們人數眾多,有9個人(8個華人、1個保加利亞人)。他們不斷在我們面前說:「Hey Chinese! I love Chinese.(心理自我OS,我是Taiwanese好嗎?當然不能說出來,不然會被大陸人白眼XD) 他們嘴裡也唱著一些貶低華人的歌曲像是「Funky 上海!」等等的!他們前前後後來了三次(快被逼瘋了!),而我們能做的也只能被他們騷擾,因為也怕他們失心瘋扁我們。

 那次過後我和我室友分享這段經過,他告訴我這在歐洲很常見。他自己也親身經歷被種族歧視的過程。我室友來自非洲盧旺達(曾遭大屠殺的地方),他分享之前到東歐旅遊時被路邊白人問話:”Do you have sugar? “ 意思不是問有沒有糖"而是問有沒有"安非他命?(白色像糖一樣)"一開始他還不曉得,知道意思後他們還差點跟對方發生衝突。由於歐美國家很多時候都把黑人視為霍亂的象徵!像是買賣毒品、非法移民等。

 這些現象其實在歐洲屢見不顯,個人觀察女性相對男性而言比較容易受歧視(純屬個人觀察的統計結果),像我主要就碰到那一件,但有些女生朋友他們碰到的更多,尤其是長的正的更容易被騷擾,或是對方不想幫忙,像之前有個朋友在問路,他問當地人說要如何才能到市中心?很瞎的是,對方竟然回她,你可以直走右轉然後就可以滾回亞洲了!

F.《歐洲旅遊》
  歐洲旅遊,相對於其他地方方便許多,大多都有大眾運輸可以搭乘,而且國與國之間距離也不遠,頂多搭飛機。對於我們窮交換生而言,"廉價航空"與跨國巴士當然是最佳選擇,廉價航空到底是多廉價?!舉例來說,荷蘭到義大利單程機票平均價格為25歐元,而跨國巴士最便宜有看過阿姆斯特丹到倫敦只要9歐元,相當於看一場3D電影的價格。

  到了歐洲才發現台灣其實是個好地方,歐洲旅遊不像台灣旅遊這麼安全,不管到巴黎或是南歐地區都要很注意扒手,與個人安全,尤其是自己單獨旅行時。有一次到巴黎蒙馬特獨自旅行時,在著名的聖心堂階梯上有一群所謂"幸運繩"黑人,試圖圍住我並套我幸運繩(被套了會被索取現金),但最終還是沒讓他們得逞。除了這個以外並沒有其他比較驚險的經驗,雖然大家都說里斯本與巴塞隆納扒手很多,但我到那邊旅遊完全沒有遇到,算是非常幸運的!

◎波蘭_格丹斯克

葡萄牙_里斯本

  對於窮學生而言,當沙發客(Couch Serving所謂的沙發衝浪)是一個既經濟又實惠的方法,同時也能深入當地住家認識當地人。經濟又實惠的狀況下存在著一定風險,我聽過比較扯的是一個朋友到比利時當沙發客,當初在選住宿時或許是資訊沒看清楚,於是入住一個"裸體主義者"的老外家,意思是到家中要全身脫光,屋主以及房客都是男性,但屋主是個同性戀。根據朋友說法是沒發生什麼事,是個滿奇妙的經驗XD。我心想這也太樂觀了吧!因此撿便宜還是有一定的風險存在,還是要小心為妙。

  除了自己或和朋友一起旅行外,參加當地荷蘭人辦的活動也能體會不同的風土民情,因此不僅僅只是跟華人社交而已,與來自各國不同人交流也會有很多不同的收穫。在互動的過程中,也會發現一些外國人其實在學中文,或是有些人非常好奇中華文化等等,像在學校就有遇到一些之前在台灣的大學當交換學生,有些老外的中文真的是不可置信的好。

格村離島_Schiermonnikoog

G.《荷蘭特有》
●大麻、紅燈區
  荷蘭是個獨特的國家,除了有美麗的景致以外,更不同的就是軟性毒品合法化,以及紅燈區性交易合法。

  每當晚上走過阿姆的紅燈區總是燈火通明,紅燈區格局有點像是櫥窗的概念,就好像百貨公司品牌外面都會有透明的玻璃窗,當你經過就能看到裡面,同理,紅燈區也是,只是裡面是會動的人(PS.他們在"工作"時,路人是看不到的XD),此外還有另外一個著名的"性愛秀"(Erotic ShowPeep Show)。個人所知有兩種,一種是進入類似像電話亭的櫥窗投錢(記得是2歐元2分鐘),然後就可以看到裡面的人在。。。另外一種是比較高級的粉紅象,記得是一小時還多久,總之劇院裡面就是真人的"愛情文藝動作片",但價格不斐(50歐內含兩張酒券)。個人的感想是不能單以情色的角度來看,不單純只是"運動"而已,裡面也有許多藝術、劇情面向值得去思考,個人覺得是非常值得去看的。

  軟性毒品部分,荷蘭有許多名叫"Coffee Shop"的店,裡面並不是讓你喝咖啡的,而是購買大麻的地方,不單純只是用吸的,也有許多副產品,像是大麻蛋糕(Space Cake)、蘑菇、棒棒糖等,各種形式。

  然而,有到過荷蘭的人都會覺得荷蘭人還不錯,感覺荷蘭不像是個娼妓與毒品氾濫的國家。就我所知,荷蘭分別在1976年與1988年把大麻及娼妓合法化,而所謂的大麻合法化並不是完全合法化,而是有劑量控管,在軟性毒品的滿足下自然就不會去吸食效果更強烈的硬性毒品(海洛因、可卡因)。娼妓合法化,荷蘭政府認為社會必須提供正當途徑給有性需求的人(不然從沒交過女友的人怎辦?!)。研究也顯示,荷蘭硬性毒品成癮者以及性犯罪比率遠低於其他國家。

●國王節
  國王節的典故有點忘了,原本叫做女王節,是近幾年來才改名叫國王節的,國王節在每年春天(四月底)那附近。 上學期來交換的Sorry摟!

  國王節可說是荷蘭最重要的節日,荷蘭的代表色是橘色。國王節前一天晚上到隔天一整天荷蘭人徹夜狂歡,不僅僅只是穿著橘色而已,各種活動、遊行、街上趴踢,都可以深深的感受到荷蘭人對於國王節的重視,街道上也掃滿了各式各樣橘色彩帶。

國王節的阿姆街道

 國王節前的International Ca`fe

街上到處都是趴踢
●鬱金香
  到荷蘭之前,一直以為鬱金香源自於荷蘭,但後來才發現,荷蘭只是把鬱金香發揚光大的國家。鬱金香起源於西亞的高山上,記得是土耳其那附近,日後才傳到荷蘭。


  每到春天,荷蘭變得格外美麗,除了降雨逐漸變少(雖然還是很多)、陽光逐漸露臉外,更重要的就是鬱金香的季節[三月中到五月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庫肯霍夫(Keukenhof)鬱金香花園。裡面有一大片各式各樣的鬱金香,還有用鬱金香排成的圖案,美不勝收。[秋季來的就看不到了歐!]



Keukenhof鬱金香花園

H.《美國與荷蘭比較》
●習慣
    有些習慣歐洲人跟美國人不太一樣,像是
日期→美國://年  歐洲://
樓層→美國:一樓就是1  歐洲:一樓是0樓或稱ground floor

●效率
美國<<<荷蘭
效率方面,上一篇-美國提到效率極差無比,個人認為荷蘭辦事效率算還不錯的。

●交通方式
    美國<<<<荷蘭。美國太大了,除非是在大城市不然沒車只能待家裡,荷蘭騎腳踏車就可以到很多地方了。

●便利程度
  荷蘭相對便利許多,不像美國要開車才能買東西,但美國的超商Walmart Target都是24小時的。荷蘭的超商,通常傍晚頂多到晚上10點就都關門了,而且常常有節日就會關門,但美國幾乎是全年無休的

●運動
  美國→美式足球(橄欖球)&NBA 歐洲→足球 
歐洲人對足球的瘋迷程度可以用Crazy來形容,美國人也非常風靡美式足球。

●趴踢&酒精
  美國荷蘭都有很多趴踢。美國趴踢形式幾乎都是Home Party,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美國21歲才能喝酒,所以都是喝咖啡或茶。荷蘭在學生時代就可以喝酒了,因此酒精:荷蘭>>>>美國。此外,荷蘭Home Party完都會有Predrink 先在家喝酒之後再去Bar Pub甚至是Club。總之在美國時除了在朋友家以外是不可能碰到酒精的,但在荷蘭常常跟朋友在自家就喝了起來。

●種族議題
  剛剛有提到了,荷蘭國際學生更多元化且個人認為歧視這方面荷蘭比美國嚴重。

●安全(OKCGroningen比較)
  Groningen >>>>OKC 荷蘭的治安算是歐洲數一數二好的,凌晨都可以獨自騎腳踏車在街上遊蕩,但美國OKC晚上出門一定要開車,因為槍擊案很多,非常危險...

●旅遊
  荷蘭>>>美國,具體來說應該是歐洲遠比美國適合旅遊,主要還是因為交通及城市密集程度,但個人認為,美國外出旅遊多為自然景觀,歐洲旅遊大城市中很多都是鋼筋水泥(歷史建築、人文背景)所以就端看個人喜好摟!

●購物
  美國>>>荷蘭,荷蘭幾乎沒有東西可以買,或許到西班牙可以買ZARA到義大利可以買PRADA,或許在某些國家可以買到某些品牌的首發款或限量版,但不見得會比較便宜。美國有OUTLET,荷蘭有打折村,但個人認為美國還是比較好買的,而且開車可以載比較多XD。英國打折季那時候去購物或許會比較划算,但個人認為美國每到節日打折的程度會讓人有種「不買對不起自己」的吸引力。

美國VS荷蘭你嚮往哪種生活呢?

I.《交換學生學到的事》
●英文能力
 其實申請到國外其中一個原因是覺得可以增進自己的英文能力,一年下來,從美國到歐洲走了不少城市,發現英文程度其實沒有太明顯的提升,即使常常開口說英文,但不會的單字還是不會,沒查字典還是一樣聽不懂。就好像在荷蘭半年,會的荷蘭文不到十句一樣,即使在那種環境下,沒有認真學語言還是一樣的。但口語表達能力確實有大幅的提升,至少有機會開口說,外語表達能力就會進步。

●接納不同文化的包容力
 格村是一個國際學生村,能夠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互動,這一年也了解到文化差異的不同,像是韓國人第一次見到人都會先問你幾歲,一開始都覺得好像被侵犯了!怎麼第一次見面就問年齡(他想幹嘛呢!?)但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文化因素,由於韓國人很注重輩分,年齡的不同會提醒他們講話要有不同的稱謂與階級之分。此外,從在美國的日本人室友到荷蘭的非洲室友讓我體會到各種文化與思考模式的不同。

●異地謀生能力
 出國這一年來我認為學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並不是英文能力的提升或是書本裏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自己在異地謀生能力。今天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如何適應當地與當地人相處以及如何學會與自己相處?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相處方式,像是美國開車、荷蘭騎腳踏車,美國人辦事低效率,歐洲人愛放假等,要如何在最短時間適應並融入當地個人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拓展視野
  「增廣見聞,充實知識」是幾乎每個人在申請學校時都會寫的,雖然有點陳腔濫調。這部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的室友。他來自非洲盧旺達,他是名律師也是名作家,很幸運的在我交換期間有機會參加他的新書發表會,他將他從小到現在的經歷寫成一本書"the man with two faces"。

    大家都有聽過盧旺達大屠殺,但絕大多只是看過電影(eg. 盧旺達大飯店),或是看一些網路資訊。實際上,許多資訊背後多少都是與事實有出入的,透過好友Jean的分享才知道每段歷史事件背後都會有不為人知的一面。不僅僅是從我室友,從許多人身上我也學到了很多處事態度與思維模式。

恭喜Jean的新書出版


J.《關於到兩個國家交換》
  這部分我不曉得為何學校學生一年比一年更興盛,歐洲兩國、橫跨歐亞,現在也愈來愈多橫跨歐美的交換生出現。個人的感想是"非常辛苦"。舉個人的例子,上學期先到美國下學期到荷蘭,中途不回台,簽證必須在美國辦理,而且美國51州裡面也不過幾個荷蘭辦事處,於是搭三個多小時的飛機到美東只為了蓋個指紋,再加上護照要放在辦事處中約莫5天,所以搭飛機回來只能用美國的ID,那時候真的很驚險,差一個禮拜ID就過期了,好險沒有,不然真的回不去了。此外,美國簽證非常小氣,能夠少給就不會多給,由於簽證的關係,一月多就先飛到荷蘭了,那一個月中,宿舍還不給住,所以都住外面,貴桑桑的但沒辦法!

  個人認為要到兩個國家交換一定要想清楚,優點是體會的事物真的比較多,也很寬廣。如果是歐洲兩國那倒還好,但如果牽涉到美國就要非常注意,因為 真!的!非!常!麻!煩!


  再來就是兵役的問題,像我中途沒回國體檢,回國後排當兵大概要等個半年左右,還有一定要跟教官問清楚可以在外逗留的期間!所以回來直接畢業的役男們自己要想清楚摟!

K.《最後感想》
  不知不覺打了那麼多字,這段荷蘭交換之旅在我人生中留下美好的一頁,同時也讓我成長許多,不僅僅只是到另外一個學校修學分那麼簡單而已,更重要的是這個到異地相處的難得機會,並且認識許多有著不同故事的人互相分享與扶持。這一段經歷改變了許多觀點,「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友情觀、愛情觀、社會觀等等的,多元的角度與文化使我對一件事有更深一層的看法。這段交換之旅既精彩又充實,即使過程中有許多挫折與不如意的事,但回想起來,也是因為這些事情的經歷才使得自己更成長、茁壯。

◎格村美麗的景緻

  大四一整年在國外飄盪。表面上大家都會認為出國當交換學生就是到國外爽爽玩。然而,交換生都盡量「報喜不報憂」,動態、照片看起來在國外好像都爽爽過。但事實上交換生所面臨的挑戰是無可言喻的,當我們面臨到困難,感到「空虛、寂寞、覺得冷」這種感受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


  此外,交換生也必須有所犧牲,像是我從來沒穿過學士服,也沒拍到學士照,也沒有參加畢業典禮(虧我還當了三年的班代QAQ。。。),也錯過了與班上同學最後能相處的時光,當我回到台灣後,大家都已經各自紛飛了,要約大家出來也相對困難。


2015米蘭世博

  有句話說:「有捨才有得」,雖然沒能和班上同學說聲:「畢業快樂!」但這一年在國外的時光也讓我體驗到各式各樣不同的人、事、物。樂觀一點來看就是內心並不會有畢業季,要承受大家要離別那種傷心的情緒(事實上交換生要離別時更難過QAQ)

  每次收拾行李都很有感觸,行李大小有限,只能帶走部分的東西並且捨棄大多數的東西。(TMD 歐洲線只能帶一個50磅行李,於是我仍了兩個行李箱在美國!#%^*超級心痛der,但也只能這樣)

  同理,人生也一樣,人生走在一條不可逆的時間軸上,很多時候必須進入另一個人生階段,而從上個人生階段中我們又能帶走多少東西呢?一些東西?或是一段感情?

  我們一定是帶走了一部分,而捨棄了大部分,這些大部分不太能被帶走,通常也無法帶走。像是友情,也許我們曾經共同擁有那段一同玩樂的那段美好時光、美好記憶,這些回憶是不可逆的,一生中或許就那一段回憶而已,不太可能同樣的一群人在同一個地方聚在一起玩樂。距離、時間因素有些朋友以後要再見面的機會真的很渺茫,像是我的非洲室友。

◎回頭一看這一年走過好多地方

  「即使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我們所放棄的,但我們卻依然要繼續前進。我們不能總活在害怕說再見的陰影裡,因為人生的旅程中永遠都會有再見。」在國外奔走了一年,個人認為能成為朋友都是一種緣份啦! 個人認為,要珍惜當下能夠相處的時間,離別時要看淡,心中才不會那麼難過。至於日後會不會聯絡甚至再見面,就交給「緣分」搂!~

  最後,我一樣把這188天六個多月以來的經歷紀錄成影片。同時也祝即將要到荷蘭交換的朋友、學弟妹們交換順利摟!

L.《荷蘭奇妙旅程155頁"155 Slides of the Netherlands"》
PS.不要問我為何155,純粹高興XD



5 則留言:

  1. 上一篇《我的交換生活!Work hard, Play hard!-美國交換138天_138 Days in the US》
    http://terrycwchang.blogspot.tw/2015/04/Terry-exchange-138-days-in-us.html

    回覆刪除
  2. 想請問Comparative Country Studies這門課大概是什麼樣子的?
    在考慮要不要選這門課
    因為學校說要選這門課要求要有International Business的背景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門課不容易,建議有基礎背景再修會比較好。

      刪除
  3. 我下學期即將要到葛洛寧恩大學交換,想請問你記不記得在荷蘭修的最低學分是多少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另外,我在學校官網裡看到https://www.rug.nl/education/courses/academic-calendar?lang=en&fbclid=IwAR008GqDr5O_n7HMxrGNJzNQUoH1oA5Whye3KzvVjYAFgVXD2bAx5EnZIIA

      "end semester"是6/19 "last exams"是7/10這樣學期結束是6月還是7月呢?

      刪除